19小说网 > 依然女生呀呀嘿 > 杜鹃*不如归去

杜鹃*不如归去

作者:一只简单的猪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
推荐阅读:
19小说网 www.19xs.com,最快更新依然女生呀呀嘿 !

    蜀国曾闻子规鸟,宣城又见杜鹃花。

    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。

    ——李白《宣城见杜鹃花》

    这一首诗,是李白的暮年之作。

    思乡情切,犹如杜鹃啼音,字字句句,皆是落叶归根之念。

    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李白在庐山避居。战乱的第二年,李白应永王李璘之邀,下山投其幕府。彼时,济世还是遁世,李白亦有过犹豫,但最终他还是参加了朝廷的平叛,期望能再次实现自己的报国之愿。

    成为永王的幕僚之后,李白欢喜又自负。在军中,他写下多首《永王东巡歌》,豪情而浪漫:“三川北劣乱如麻,四海难笨似永嘉。但用东山谢安石,为君谈笑静湖沙”,他自比谢安,能使王朝东山再起,他甚至以为,政治能与他腹中才华一样,调配自如,他还为自己设想了将来——功成之后,便效仿范蠡,急流勇退,泛舟逍遥于五湖之间,度诗酒年华。

    通常事实都要比预想残酷。李白入幕才短短数月,他的政治才能还未来得及施展——距他上次在京为官整整十二载后,他终于等来了这次机会,他正准备整顿翅羽,一展云霄冲天之志……而他顶头的那片天,瞬间就换了主人。

    在永王与肃宗的这场帝位之争中,永王最终失败,导致被杀。成王败寇,是千古不灭的定律。李白身为永王军中幕客,自然受到牵连,遭受牢狱之灾。

    在浔阳狱中,逢崔涣宣慰江南,收罗人才,李白立即上诗求救,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。值得庆幸的是,驻军浔阳的御史中丞宋若思甚爱李白才情,将李白从狱中解救出来后。又召李白入幕。李白在宋若思幕下极受重视,并以宋若思之名义再次向朝廷自荐,希望再度受用。可自荐不仅没有得到任用,反而再度牵连于永王旧案。被朝廷长期流放夜郎(今贵州境内)。

    世事多么难以预料,昔日豪情天纵如他,亦忍不住黯然悲叹:夜郎万里道,西上令人老。

    更难以预料的是,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。在李白行至巫山之时,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,宣布大赦,规定死者从流,流者以下皆可赦免。于是,李白重获自由,惊喜之余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早发白帝城》。

    可是,流放之前,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。无官一身轻,饮酒享乐,赋诗抒怀,那是春风般的游历。流放之后,他虽依然行迹于东南一带,偶寄于人篱之下,但已是断梗漂泊,秋叶般无依……期间,他往返于宣城与金陵旧地达两年之久,以才情依人为生。可谓晚景窘迫,风月凄凉。

    宣城三月,杜鹃花如约怒放。

    血红血红的色彩,在潋滟春阳里发出光芒。能刺痛诗人的眼睛。浪荡了一生的李白,在春风中迷离起年老又深邃的双目,任凭那颗饱经沧桑的内心,被记忆中的一声子规划开豁口,黏稠而隐忍的乡愁喷涌而出,在血他的液中汩汩流出声响。

    巴蜀是李白的故乡。

    子规。即杜鹃鸟,又成杜宇,子鹃,俗称布谷。李时珍曾有言:“杜鹃出蜀中,今南方亦有之,装如雀鹞,而色惨黑,赤口有小冠。春暮即啼,夜啼达旦,鸣必向北,至夏尤甚,昼夜不止,其声哀切。田家候之,以兴农事。惟食虫蠹,不能为巢,居他巢生子,冬月则藏蛰。”

    除此之外,巴蜀一带还有一个“望帝啼鹃”的传说。

    “杜鹃花与鸟,怨艳两何赊。疑是口中血,滴成枝上花。”

    相传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,名叫杜宇。后来禅位退隐,不幸国亡身死,死后魂化为鸟,暮春之际,日夜啼哭,其声哀怨而短促,清脆而深情,好似在说着“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”,令人闻之断肠。口中鲜血落入山中,遂化为杜鹃。

    而子规与杜鹃,不仅与他的悲情相关,还与他的乡愁相关,随便的一牵一扯,都能从他的回忆中,意识中,扯出绵绵不绝的惆怅来。

    如今,蜀地峨眉依然是杜鹃的海洋。

    杜鹃花,峨眉山佛家称为桫椤花,据佛经《阿含经》说,释迦牟尼早期成佛的毗舍婆,就是在这种桫椤花下悟道而成的。

    因为各种因缘,蜀人极爱杜鹃,仅峨眉的杜鹃品种就达到了三十多种。

    每年春末夏初,花开满山,重山叠岭间,云雾花光相映,气势恢弘而禅意,非常震撼。站在山巅,看着山色由黛色,青色,蓝色,依次向天际淡开去,如置身于寂静广袤的海滩。花色闪烁,茫茫雾气像潮汐一样涨上来,吞噬掉整个天穹。那样的时刻,在山野之中,亦会感受到深海的情怀,感染到那种独特的海洋气息,荒凉,盛烈,感性,通灵……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,是真的宁愿被宇宙的洪荒席卷而去的。

    杜鹃在我们家乡称映山红。很喜庆的名字。不凄厉,不病弱,没有一丝的不详与隔阂之感。

    却亦占据我乡愁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老家后山有大片映山红。清明后,花会恣意地开起来。它们是山林中的小矮子,生在半人高的灌木丛里,一簇簇的,开着红艳艳的花,颜色极为欢悦。童年之时,花开的季节,孩子们都会上山去采摘,俨然一场山村里的盛会。那个时候只晓得映山红煞是好看,采着好玩,花还可以吃,经常就着花枝一塞一满嘴,再咧着嘴笑。现在想想,那也算是用舌尖的酸甜,抚慰生活的清简,只是在那个年纪,不懂得什么叫悲切,什么是断肠。

    多年后离开家乡,尽管没有布谷的啼唤,但依然总是时常想起后山矮矮的映山红,想起那条羊肠子一般的山道,想起孩子们脏兮兮的脸,想起松枝晃动的呼呼声响,凉飕飕的山风跟梳子一样。

    这些,都成了我深藏于心的懵懂乡愁,粗粝而野性,终究是吟不成诗,入不得画。

    清代画家华岩绘有一卷《春谷杜鹃图》。

    华岩号新罗山人,白沙道人,离垢居士等,老年自喻“飘篷者”,福建上杭白砂里人,后寓居杭州。华岩作画力追古法,花鸟尤佳,又善书,能诗,时称“三绝”,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笔下的花鸟,意境清新俊秀,极具精魂,花朵犹闻其香,禽鸟毛羽细致蓬松,毫毛毕现,笔法细腻而诡异。

    春谷杜鹃,这名字就很有深幽之美,画意天成之余,诗意亦天成。

    在画上,华岩题字:春谷鸟边风渐软,杜鹃花上雨初干。留有“离垢”白文印,落款为“新罗山人写于解弢馆”。

    早年的华岩意气飞扬,亦曾北上京城应试,虽才学优等,却只得八品阶位之职,与他心中远大的抱负相去甚远。他没有任官便离开了京师,从此绝意于仕途,遣兴诗画,自结茅屋成小隐,得名离垢居士,意与浊世划清界线,独守一方简洁。

    解弢馆是华岩晚年在杭州的居所,如画中所绘,馆内有柳枝山石,花香鸟鸣,真是好一片风光田园,世外山谷。山石遒劲如削,他用石青点苔,更显出几分古朴潮湿的味道,雨后的气息,就很浓郁了。几枝杜鹃开得清瘦,飞红点点,很是疏朗俊俏。几束柳丝在风中飞扬,柔软而写意。两只杜鹃分立于柳枝与花间,喁喁鸣翠,姿态极为欢快。

    真是诉尽春愁春不管,杜鹃枝上杜鹃啼。

    可华岩笔下的春愁是美,是灵动。他虽亦“飘蓬”,但他离了垢,修成了心中的琉璃,一尘不染,烟火澄明。

    而李白笔下的春愁是悲,是绝然。他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,心神疲惫,彼时又染病在身,命运,乱世,性格,诸多因素,终让他由一朵青莲,花瓣一片一片落尽,成了一枝枯萎的莲蓬。

    《旧唐书》所记,上元三年(公元762年),李白“以饮酒过度,醉死于宣城”,终年六十一岁。

    宣城又见杜鹃花。每年的春三月,子规依然日夜鸣叫,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……他是真的归去了,醉醺醺地循着子规的啼声,循着杜鹃的花香,携着一缕诗魂,去了他的故土——巴蜀。那里的杜鹃,开成了海洋……天府一样。

    附:

    杜鹃花语:为了我保重你自己。温暖的,脆弱的,强烈的感情。(未完待续。)(未完待续。)